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欢迎您!

2024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类)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5-14 11:44:51
字号:

专业代码:040303   学科门类:教育学 体育学

一、 培养目标

1.目标定位

本专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立足咸阳、服务陕西、辐射西部,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具有良好体育与健康素养的体育骨干师资。

2.目标内涵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立足咸阳,面向陕西,辐射西部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政治素质过硬、社会责任感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扎实的体育学科理论、良好的运动技能,具备教育教学和自主发展能力,有效进行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够成为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的体育骨干教师。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达成以下目标: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坚定的职业理想、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深厚的基层中小学教育情怀

2良好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备系统的体育学科基本理论,娴熟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综合运用体育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运动训练及竞赛组织,多数毕业生成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

3树立德育为先育人理念,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具备较强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能有效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能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能跟踪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开展创新性教学研究;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目标评价

本专业将依据学校体育改革方向,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国家师范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从人才培养全面角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来评价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机制,通过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制度,对该方案进行适应度和达成度的修订。并不断从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制度改革等方面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有效评价。

二、 毕业要求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国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及《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中小学教育的社会实际需要,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在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方面达到以下8个方面的要求:

(一)师德规范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依法执教,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 热爱祖国,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依法执教,立志成为“四有”体育好老师。

(二)教育情怀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积极的从教意愿,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同体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特性,对体育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1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积极的从教意愿,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同体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特性,对体育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2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掌握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有耐心和细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学科素养

理解中小学体育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具有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运动技能能力,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相融合;具备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素养;理解体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具有适应社会、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系统掌握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融合,指导学生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3.2 能够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掌握体育学科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原理及方法;能够指导自我身体认知、健康行为养成、体育锻炼、运动伤病防治、 合理膳食、运动心理适调等方面。

3.3 具有跨学科学习意识,理解体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并应用于教学和实践。具有适应社会、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能力

具备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指导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课程标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在系统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扎实的专项运动技能,具有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的能力。

4.1 准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科学习特点,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动态以及体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4.2 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3 具备指导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的能力,能够运用体育教育的理论分析和解决课余训练与竞赛的实践问题。

(五)班级管理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技能,能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性。

5.2 掌握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技能,能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5.3 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结合学生特点,有效组织具有体育特色的健康主题教育、班团活动和德育实践等活动,促进班级管理。

(六)综合育人

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校体育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能够有效结合体育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结合德育课程、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积极引导。

6.1熟知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注重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

6.2掌握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体育学科教育实践中,通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展全面育人,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6.3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结合德育课程、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积极引导。

(七)学会反思

具备反思和专业发展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体育教育教学问题,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积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1 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及时进行反思,学会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7.2 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潜能,能积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八)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学校工作,具有互助、分享和合作学习能力。

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发挥体育运动的优势,促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协助其他部门保障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8.2 掌握良好的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分享实践经验,具备与学生、家长及社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能有效的组织班级体育活动及社区体育服务。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健康教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

术科类课程: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

四、学制、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学时要求、学位授予。

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至少获得162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46学分,专业课程84学分,实践教育17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15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联系电话:029-33722020 电子邮箱:tyx@xync.edu.cn 学校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东段 邮政编码:712000

copyright © 2009-2010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